从《匆匆那年》看口碑营销
最近朋友圈很多人都会发以前毕业的照片,还纷纷配上“同学们,还能找到当时我们的自己在哪么?那时的我们又怎能想到我们现在的模样!想回到过去的无奈,匆匆那年”这样煽情的文字。
是的《匆匆那年》,引发了一大波朋友圈的刷屏党,大家都在怀念当年的自己,里面充斥着太多时代记忆了,拳皇,单车,99年的湖人和魔术,艾弗森,校服,灌篮高手,对面的女孩看过来,韩寒的杯中窥人获新概念大赛一等奖…这些都是属于一代人的记忆,以及现在一碰即碎的年少时光。
作为80后青春文学的圣殿之作,《匆匆那年》6年前一经出版立刻成为80后共同记忆的代名词。没有看过《匆匆那年》的80后青春是不完整的,“无匆匆,不青春”。虽然没有出名的演员,我也不是80后,但看到现在我竟然觉得这部片子还不错。年少时的执着和狂热不知何时会随着时间的洗刷逐渐泛白,想当时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多撕心裂肺的痛,但就是会让我想到很多很多。想到很多人,想到很多事,这就是最真实的青春吧。
打着“青春”,“怀旧”的旗号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深厚的读者基础,以及现在成功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口碑炒作,《匆匆那年》可谓是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度,即使不知道的人经过朋友间的不断传播也会引起好奇心,不由自主的去看。
网络传播已经为传播者提供了广泛可供选择的渠道,很多网友有意无意间成为营销的推动者,很多消费者有意无意间帮助企业和品牌做了营销传播,这就是网络口碑。《匆匆那年》无疑是口碑营销的成功之作,青春每个人都有,我们的青春正如青涩的苹果慢慢成熟变红直至掉落不复还,过程不尽难受悲伤,最初的改变世界,悄然流逝已被生活改变...匆匆那年,许多地方总会让人想起属于自己的那个学生时代,不管现实如何,但曾拥有美好永恒的回忆。这就是《匆匆那年》独特的理念营销卖点。
同样的可以想象一下企业要卖一个产品,如果是身边的朋友推荐,那么这个产品的成交概率肯定很高。进而能够顺利、短期将产品或服务理念推广到市场,实现低成本获利的目的。所以在当前市场情况下为了达到更加高效的营销效果,企业网络营销不可忽略口碑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