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O2O实践画像: 落寞穷困,怀才不遇 (上)
前段时间,我们发起了中国首次O2O实践大调查,在一周内收到了793份有效问卷(调查面向企业负责人或O2O操盘手,包括苏宁云商、联想集团、东南汽车、滇虹药业、1919酒类直供、中酒网、七匹狼男装、好孩子婴童在内的各行业知名企业都参与了调查)。
问卷共设计了17个问题,从人员、渠道、信息支持、利益分配、成效等多角度衡量企业O2O实践水平。最后的结果,有的在意料之中,有的意外得有趣。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先为中国O2O的实践现状画个轮廓草图:
这是一个普遍只有5-10人的“尖刀班”,他们来自品牌企业的电商部、市场部,被寄予突破销量、收集会员数据、巩固或提升品牌形象的厚望,但他们资源有限,导入费用可能在10万以内。
参差不齐的服务商水平,让70%以上的企业尚未实现线上线下的信息互通。73.7%的企业务实地选择了依附微信平台,与微信服务商展开合作。坚持独立的企业开发了自己的APP,但定位两难,又想拉升销量,又想汇集粉丝。
从实践结果来看,60%的O2O实践是有成效的,主要表现为:销量增长、收获会员数据、品牌拉升、客户满意度提高、成本降低、库存可控。有趣的是,有81.58%的人认为O2O是正确的发展方向,需要长期坚持。这表示尚有20%的人,在没有见到成果的情况下,还在顶住压力坚持着O2O的探索。
什么样的企业在做O2O
为什么要做O2O?理论的原因很多,本质的原因只有一个,在日益激烈的品牌竞争中,更接近消费者,拿到订单,提升销量。
调查显示,在实践O2O的企业中,66.59%是品牌商,如果算上连锁零售品牌,这一数字将高达84.37%。而且,七成企业从事有形商品销售,只有不到两成提供生活服务。
这表示,实践O2O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你要拥有一个可辨识、可附着情感记忆的品牌,否则即使创造了与消费者频繁接触的通道,也只是露水情缘,无法深入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