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Moto发布蓝牙追踪器Keylink,但我还是觉得这不算个好生意
智能硬件兴起,不少公司对蓝牙追踪器情有独钟。国外有诺基亚的Treasure Tag、Tile、WiseButton、TrackR bravo、Gatekeeper Chain,国内较早的产品也有百度防丢卫士、360防丢卫士、高德地图小蜜、Smartwallit、Nut等。最近,Moto也加入到了这个市场,发布了蓝牙追踪器Keylink,可以帮助用户寻找手机和钥匙等小物件。
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类似,将Keylink 挂在小物件上,通过蓝牙连接Android 或 iOS 设备,利用手机上的Motorola Connect应用,就可以在100英尺(大约30米)内双向追踪手机或者挂着Keylink的小物件,还能像小米手环一样,帮助用户一键解锁手机,无需输入密码。这款产品的售价为24.99美元,官网有售。
能够帮丢三落四的人找到各种易丢的小物件,确实是刚需,早期的蓝牙追踪器也都在众筹期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Tile2013 年 6 月成功在selfstarter筹得260万美元;近期近期刚刚获得 1300 万美元的新融资;TrackR bravo在 Kickstarter 上筹款也超过了 50 万美元。
看起来风光的蓝牙追踪器,其实背后也面临不少尴尬。从产品逻辑来看,蓝牙追踪器是建立在用户时刻是不安全的假设之上的,本身就是低频事件,用户的粘性并不高,同时也在时刻提醒用户“我的人身和财产是不安全的”,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心理负担。
最初Tile这样的产品总会被我们称为蓝牙防丢器,但实际解决的还是找到物品的需求。要想做到防丢,还需要借助于寻物平台。一旦某个蓝牙追踪器和其所依附的物品丢失了,整个网络就能收到通知,共同帮助查找。只要某一位用户经过丢失的物品旁边,路人的手机 App 就能自动记录丢失物品的位置,通知失主。真正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不过这样的寻物平台,还需要大量的蓝牙追踪器组成网络,短时间难以铺开,所以国外的Tile和TrackR、国内的Nut都有这样的功能,但前期都没有重点推广。
互联网大佬们切入这个市场,看中的更多的是对自身业务的导流,想要的是增强用户的粘性。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人力资本、模具费用、物流费用、售后费用都是不小的开支,盈利也不会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