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化妆品行业最大的广告主是谁 一年就砸出497亿广告费
要说会花钱的主儿,日化行业一抓一大把,韩束一年就敢大手大脚花上10亿来砸广告,环亚旗下的滋源以4亿元拿下湖南卫视的标王,多的不列举,可要说日化行业里最能花钱的主儿、最大的剁手党,估计还是要数……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儿吧,最能花钱肯定意味着最有钱,最有钱的肯定就是身家15623.89亿人民币的宝洁了。
这家伙2013年在中国总共赚了350亿人民币,但是2013年它的最大一笔支出——全球广告投入就超过80亿美刀(约合人民币497亿元),也就是说它在中国赚的钱还不够它一年的广告费,对于这种手松的家伙,只能说一句,好歹砸几捆过来给哥娶个未来婆婆她女儿啊。
这些年,要剁多少手?
公开数据显示,宝洁2013年全球广告投入超过84亿美元,且宝洁这个世界广告主的地位已经保持了很多年。
宝洁大中华区总裁施文圣曾经透露过,宝洁每年广告投入几乎占到年销售额的10%-11%,尤其在这几年,宝洁的总广告投入都超过了80亿美元。
再看看中国国内,宝洁在中国区域赚钱算狠的话,那么它在中国的广告投入上下手更狠。
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宝洁大中华区销售达到220亿元人民币,到了2013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350亿人民币,通过计算宝洁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平均每3年增长40%左右,然而宝洁2013年在中国电视广告投入同比增长69%,创历史最高,同时网络广告的投放,也保持了年59%的高增长率。
这里要看清楚了,是电视广告和网络广告的年投放增长率分别达到了69%和59%,而不是销售额的每3年增长40%。可以说宝洁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的增幅远比它在中国市场销售额的增幅要大。
在中国砸钱也要有门道
宝洁在2005年到2007年间,三度成为央视广告招标标王,2005年光在央视投入的广告费用就达到了3.85亿元,业界认为宝洁的广告投放很专业,在传播领域有“西点军校”之称,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1.玩儿的就是概念化和差异化,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宝洁产品广告中都会有一个与其他同类产品具有明显差异的概念,事实上,制造概念是宝洁打入中国日化市场的一个有力王牌,如海飞丝的去屑、潘婷的养护、飘柔的柔顺等等,每种产品都有其鲜明的概念,且不同品牌之间的概念差异明显。
概念化和差异化让宝洁的产品深入人心,如果说有人让别人推荐一款去屑洗发水,估计大多数人心中很快就会出现“海飞丝”的名字。
再举一个例子,在舒肤佳进入中国之前,中国香皂市场大半壁江山都被力士占据,当力士来到中国时,宝洁避开了正面与力士“美容护肤”的概念冲突,而是打起了杀菌的概念,与竞争者区别开来让宝洁的产品在中国很快打开的市场。
其实,宝洁之所以这么做也与其多品牌运作有一定的关系,就拿洗发水来说,海飞丝、潘婷、飘柔等等,品牌与品牌之间其实是存在竞争关系的,但如果用鲜明的概念进行区别,那么其自有品牌之间的摩擦会相对减轻,且拉动的是宝洁在该品类整体市场份额的增长。
2.要有“心机”,宝洁在广告策略上无处不显示其各种“心机”,例如佳洁士、潘婷、海飞丝、玉兰油等产品都在广告中使用了“前后比较法”用数据和明显的使用前后效果比较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类似于中国口腔护理协会的“权威论证法”等等“心机”都在宝洁产品的广告中层出不穷,且不提广告创意如何,光是效果表现上就已经能为其产品树立稳定的地位了。
3.中国化,宝洁在美国本土的广告很少使用名人进行宣传,但在中国,我们看到章子怡、萧亚轩、王菲、周迅、郭冬临等各路明星为其广告代言,十分入乡随俗地使用名人效应来协助宣传。
另一方面,郭冬临、海青等明星在广告中都十分接地气地“下放”到消费者中,目的就是为了使其产品在消费者中产生一种亲近感。
不陪你玩儿了,电视广告
近年来数字广告在不断蚕食电视广告的市场份额,不断出现的新媒体也为广告提供了更多接触消费者的通路。
2013年,eMarket数据层预测,宝洁的大本营美国数字广告费用增长率达到14%,达到490亿美元,而电视广告费用仅为3%,且总量为664亿美元,数字媒体增长十分迅猛,且体量也逐渐接近电视媒体,爱在广告上砸钱的宝洁当然不会放弃这一片新的领地。
2013年,宝洁大Boss雷富礼就曾透露,当时宝洁在数字广告上的支出占到了总营销预算的25%-30%。而一般公司的数字广告所占的比率只有20%-25%。
回看中国,为什么宝洁只在2005年到2007年是央视广告的标王呢?其实宝洁已经开始在新领地“折腾”了。
作为世界第一的广告主,这点广告嗅觉还是有的,根据数据统计,2009年宝洁在中国互联网广告投入只有4000万元,但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2.86亿元,2012年,宝洁还成为了百度第一家JBP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