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传媒微信二维码

咨询热线:400-090-6576

咨询邮箱:shangwu@tsinghuanet.net

首页 > 网络营销 > 营销策划 > 【微信-改变生活】这些年,微信无“微”不至带来的影响

【微信-改变生活】这些年,微信无“微”不至带来的影响

华清传媒 | 2018-06-04

       从2011年1月推出至今,微信国内用户量保守估计已突破5亿,按人口比例粗略计算,宁德的微信用户量至少达到一百万。如今,这个主要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已经不再仅限于发发信息、分享图片,特别是在引入支付功能后,微信俨然成为“以一当十”的必备软件。相关专业人士认为,凭借着无“微”不至的用户体验,微信正如当年横空出世的微博一样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社交圈”、“生活圈”、“阅读圈”,甚至重塑了我们的部分“微”观念。

      

       社交圈的“微”变化 亲友间联系更紧密

       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时代,微信普及有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基于本地手机通讯录和QQ号,微信直接建立起用户及其联系人的连接,关系网轻松“织”成;实现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的免费实时推送,用户的使用成本被大大压缩。

       宁德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新闻教研室主任陈赞琴认为,由于这三方面的原因,微信跨越了运营商壁垒和社交网络壁垒,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沉淀到手机上,从而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使移动终端成为了新的社交节点。

       在市区某单位上班的蔡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络弄潮儿,早在短位数QQ号还能申请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一个现在令人称羡的七位数QQ号,“QQ空间时代”、“人人时代”、“微博时代”……他一个都没错过。

       谈到与微信的结缘,蔡海说他当初一度因为这个软件和QQ的功能有部分重叠而弃用,“但是这两三年下来,周围的熟人都开始用微信了,就连我爸妈都使用了”。

       当微信通讯录上添加的亲朋好友达到一定数量后,许多人开始像蔡海一样把微信作为手机端的“短信”来用,微信在手机桌面的“位置”越来越靠前。

       宁德一中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晓莉认为,微信先在熟人社交圈火热起来与它构建了秘密空间有关,比如朋友圈信息及其评论只有互为好友的人才能看见,这与微博的开放性迥然不同。

       王晓莉进一步分析到,微信除了满足了人们基本的通讯需求,不同群体也在这个社交平台上获得存在感,“有些人通过微信找到了老朋友;有些人通过拓展人脉网络来做生意;有些人可能乐于在朋友圈发心情以减轻压力;有些人则频频点赞、评论;还有些人为满足个人的好奇心,只看他人信息,不参与互动。”

       关于微信弥合了人际距离、重塑人际关系,蔡海深有感触,他通过微信推荐的手机通讯录好友,和一些原本从未通过电话、仅有几面之缘的“陌生人”有了交流。

       “之前我们的关系就属于点头说‘你好’的朋友,但在添加微信好友后,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发发信息问候近况,有时则在朋友圈互动,其实通过这种方式增进友谊是一件挺奇妙的事。”蔡海说道。

       微信这种基于QQ、手机通讯录的全新互动方式,陈赞琴认为,它使得人们的社交网络,从原有的“弱关系链接网”向“强关系链接网”转变,而即时互动功能又使得用户在原有的伙伴间建立了一种更时尚、更丰富且几乎没有成本的沟通平台。

       微信诚然是一个划时代的网络社交工具,但记者在调查中也听到了采访对象有这样的声音:“我的微信虽然加了三四十个好友,但其实常互动的也就是那几个比较熟悉的人。”有些人据此质疑,微信在拓宽人们社交网络方面的作用没那么“神”。

       对此,王晓莉解释道:“这种现象与人的个性有关,有些人天生交际能力比较强,通过一些‘群’、‘圈’,他们能够认识很多人,从而不断扩展自己的社交关系网,而有些人属于被动型,通过微信认识到一些许久不联系的朋友后,在交往初期由于有共同的过往回忆,可能还有话题聊,但是时间一长,这个关系就难以维系。”

       陈赞琴也认为,微信这个工具并不能简单说它是否能拓宽你的社交网络,而要看你如何去使用它。在她看来,网络社交工具用不好还会产生负面作用——“低头族”的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社交工具的发达使得一部分人在现实中的交流反而出现隔阂,即出现了‘越社交越孤独’的状态。忙活于网络上发言的社交活跃分子,可能在现实交往中恰恰相反,甚至出现现实中的社交恐惧症。这是一个应该引起大家注意的现象。”陈赞琴说道。

       的确,自QQ、MSN开辟了网聊时代后,人们习惯了与对方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而非面对面的方式。当人们来到群体社交中,面对真实情境会感觉不自在,从而通过玩手机来逃避情感交流,而这种情况甚至也开始影响到过去较少接触网络的中老年群体。

       对于那些想摆脱困扰的“低头族”来说,他们应该怎么做?王晓莉建议,如果有人已经意识到这种逃避行为对自己的社交行为造成困扰并且想要有所改变,那么他应该在社交活动时放下手机,别去玩微信、刷微博,相反应该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到社交活动中。

      

       生活圈的“微”变化 多样功能浓缩至掌上设备

       微信的主打功能从推出至今一直都是“免费即时通讯”,但凭借强大的研发团队,腾讯公司从未间断对微信功能的丰富化。

       扫描二维码、网络购物、下载游戏、购买理财基金、打车、手机充值、信用卡还款……伴随着一个个功能的添加,微信软件的容量也在不断扩大,但令人意外的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却并不嫌弃软件过于“臃肿”。

       目前正在市区一所中职院校就读的方方听完记者罗列了上述微信的功能后表示,这些功能她基本都使用过,为此她还删除了好几个有类似单一功能的软件,为手机桌面“减负”。

       “微信内置的滴滴打车是我最常用的功能,充话费、购买吃喝玩乐团购券、通过理财通购买基金都不在话下。”方方认为,微信就像一个“多用途工具箱”,虽然不是每个“工具”都那么实用,但是重在便于使用。

       陈赞琴说,微信能够满足不同人的共同需求,也可以满足不同人的个性化需求,还可以满足同一个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正因如此,微信才能以滚雪球的速度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不过,尽管微信越来越无“微”不至,但不是每一个用户都乐意让微信的“负功能”侵入他们的生活。

       如“点赞”本来是微信为增强用户间互动而特设的小功能,但是精明的商家从中“嗅”出商机。从去年开始,市区不少母婴、婚庆、地产类商家推出了“微信点赞换礼品”的活动。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在一定程度带动了商家的人气,但是问题很快接踵而至。

       今年4月,市民吴小姐参与了一家母婴产品店的集赞换礼活动。当她集满20个赞前往商家兑换礼品时,却被告知限量礼品已兑换完毕,也就是说吴小姐四处拉来的“赞”全白忙活了。面对商家的回复,吴小姐除了愤懑也很难通过相关渠道来维权。

       还有些商家通过数量稀少的高价值礼品 “诱导”用户四处分享相关链接,许多用户因此频繁收到好友“求赞”的信息,如此一来,集赞营销越来越成为众矢之的。

       6月9日,微信方面开始“封杀”公众账号集赞行为,发现四次集赞行为将被永久封号。对于封杀“集赞营销”的原因,微信方面表示,部分商家无视平台规则和用户体验,屡次利用朋友圈“集赞”,甚至出现预付邮费欺诈、骚扰用户现象,但对于用户的个人非商业的集赞行为,微信方面选择“手下留情”。

      

       阅读圈的“微”变化 真伪难辨的碎片化信息泛滥

       在微信上,除了可以通过好友间的实时对话来传播信息,还可以利用朋友圈来发表图文并茂的信息或者转发相关链接供其他用户阅读,因此外界直接为微信戴上了“自媒体”这顶时尚的帽子。

       在百度百科中,“自媒体”的词条定义是这样的: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新媒体的总称。在传播学方面颇有研究的陈赞琴认为根据这个定义,微信可被视为自媒体。

       在微信平台上,除了有政府、组织机构、企业这样相对权威的公众号发布信息,更多的还是普通用户将杂七杂八的信息进行广泛的无序传播。于是许多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在阅读方式迎来新体验的背后,我们面对的其实是大量碎片化、快餐化、功利化甚至是真假难辨的信息,这种阅读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

       记者在近日调查中查看了身边不少人朋友圈信息,内容无非就是晒一晒工作生活、转发心灵鸡汤故事或者谈论一些时事要闻。

       市民刘女士说:“我每天都会通过微信、微博阅读大量信息,算起字数来可能相当于看了好几份报纸,但实际上真正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寥寥无几,但是一时半会儿不看朋友圈又觉得不踏实。”

       如果说用户发表的闲言碎语算是无伤大雅的话,那么谣言等有效信息的传播无疑是浪费用户的阅读时间,甚至会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就在7日,一则为鲁甸地震灾区祈福的信息在朋友圈被疯狂转发,此后又有消息称,点击祈福链接填写个人信息后会被恶意收集信息。后经记者多方求证得知,所谓“被恶意收集信息”的说法并不属实。

       上月,一则内容为“福州第十人民医院医生因H7N9死亡,福州市已有多人被感染,马尾有一个,长乐一个,宁德一个”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流传甚广,但其实福州市并无第十人民医院,我市也未发现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这是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更为讽刺的是,类似的谣言在微信上有多个版本,仅将事发地点改成上海、天津等地,其余细节几乎一样,就是这样,这条谣言屡屡能骗得不少转发量,许多人甚至深信不疑。

       假消息何以在微信上大有市场?有些用户为何缺失判断力,而偏信谣言?陈赞琴认为,如今每个微信用户都俨然是一个个“自媒体”形象,然而这些掐头去尾、没出处的信息由于没有把关者,导致信息重复现象严重,一些不太准确、虚假的信息也在“圈”中流传,而微信传播拥有很强的感性意识和情感黏性,在这种传播模式中,传受双方的关系更为亲近和密切,信息很容易基于这种亲密的社交圈传扬开来。

       免受这些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的侵扰,用户除了可以通过咨询权威部门或媒体加以求证以外,也可以对于经常转发垃圾信息的好友采取主动屏蔽的方式。

       专业人士表示,微信归根究底只是一个虚拟工具,无论它对我们的社交关系、生活方式、阅读习惯带来多大的影响,用户都要避免被其“捆绑”住,维护好现实的各种“圈”比狂刷微信的“朋友圈”更重要。

      

最新资讯

  1. 北京营销策略有哪些
  2. 北京怎么做关键词seo营销呢
  3. 北京怎么做好关键词seo营销
  4. 如何做质量好价格低的网络营销
  5. 长尾关键词网络营销推广优化
  6. 北京网络营销SEO关键词,关键词选取
  7. 百度关键词推广该如何进行调整
  8. 网络营销策划包含哪些方面
  9. 百度快速排名方法技巧全面分析
  10. 企业网站优化技巧——网站title标签设置